5 個從《深度工作》學到的專注心法,寫給努力讀書的我自己

身為打算重返校園的社會人士,在備考的路上,最大的挑戰便是「時間與精力」的有限性,即便我的生活已是近乎 0 干擾(實踐手機 0 通知,亦不隨意社交的生活多年),但也因為時間全能自己掌控,要如何分配才能讓這條路走得「多贏且長遠」便是我關注的議題。
近期想起 2021 年閱讀過的《深度工作》(Deep Work)這本書,如今才將它重新閱讀且做了筆記。對我而言,這不是一本「效率管理書」,而是一場疾呼重視「專注力」與「心流」的革命。
此篇文章,是寫給自己的實戰備忘錄,希望帶給也在奮鬥中的你一點啟發。
一、《深度工作》為何重要?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散亂,且 AI 科技瘋了般極速發展的現在,無論是人類幼獸還是成人,專注力可能都比金魚還不如。若要在現今世代脫穎而出—— 成就大事的同時也保持身心健康,那麼保守自己的專注力、學習有效地學習新技能,創造新價值,進而成為各領域的佼佼者,便是一條顯而易見的康莊大道。

而我一直都知道專注力的重要性,我在 2020 年就曾寫過一篇文章〈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,但你肯定不覺得自己在浪費〉,這篇文章雖然有點碎嘴,但觀點來說仍是走的蠻前面的,歡迎前往觀賞。
而這本書更是提醒了我們:在這個充滿雜訊的時代,能夠靜下來做深度工作,是一種極稀有又極有價值的能力。
「高品質的生產工作=時間 x 專注程度」
二、「深度工作」vs.「淺薄工作」?
作者將「深度工作」定義為:
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的職業活動,這種努力能提升認知極限,創造價值、精進技術,也難以被模仿。
相對地,「淺薄工作」是那些分心時也能完成的低認知活動,像是回訊息、開會、滑 Reels、無意識吸收新聞廣告、在網路上筆戰等。

我能想像,大多數人一天中大量的時間,其實都是在做淺薄工作。容易錯把「忙碌」當成「有產出」,卻忽略了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卻不緊急的事——例如:閱讀、整合筆記、解題思路、教會別人的輸出。
但其實「重要卻不緊急的事」才是我們每天必須優先執行的事情,唯有持續執行這類行動,長遠下來的複利效應將會很可觀。
註:
❶ 最小阻力原則 ——人性傾向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,但這行為卻不一定是好的。
❷ 重要卻不緊急的事—— 管理學大師柯維把時間分成四個象限,分別為重要且緊急、重要且不緊急、不重要且緊急、不重要且不緊急,呼籲人們多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。
三、實踐 3 個深度工作法
方法在精不在多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除了認知以外,便是執行力了,我挑了三個「最適合我現階段」的觀點,依照備考準備階段依序實踐:
你是誰,你思考什麼、感覺什麼、做什麼、你愛什麼 ── 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總和。—— Winifred Gallagher
1. 前 100 天知識累積期—— 90 分鐘深度學習循環
固定安排每日 3 個 90 分鐘的「深度專注區塊」,一週有一日「停止思考時間」:
上午:健身、學習
下午:健身、學習
晚間:散步、學習(21:00 前結束)
只要進入「深度專注區塊」,便不碰手機、社群,並使用 Focus Pomo 來追蹤時間。
註:
❶ 停止思考:讓意識與無意識合作有助於領悟。在學習時大量使用意識,但整合的時候必須交給無意識(用上體力、但不用腦力的時間 ── 散步、慢跑、駕車、淋浴等 ── 並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單一而明確的問題上)
2. 中 100 天知識加強期—— 組織你的深度思考
在第二個 100 天的時間,接續先前的知識基礎,用更深入的方式再鞏固知識連結,書中並未提及實際方式,我留待找到其他適合的學習方法再回來補充。
當你面對一個不受打擾的心智環境、一個難題,並且擁有充分思考的時間,你的下一步可能出人意料地不明確。根據我的經驗,如果這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是有架構的,會很有幫助。」—— 《Deep Work》
3. 後 60 天最後衝刺期—— 「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」+「斷線實驗」
這是我認為最有趣的方式,我預想也許會有一段時間的移地訓練,應該可以在後面枯燥的讀書生活裡頭帶來一些突破。

「藉由激進地改變你平常的環境,加上大手筆投資金錢或精力,全用來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,讓你得以提高這項任務的重要感。」—— 《Deep Work》
註:
❶ 斷線實驗:無預告停用社群媒體 30 天。
四、寫給未來的我 & 同樣正在努力的你
我挺開心在看完書的同時也寫出了這篇實戰筆記,最後用 5 個提醒句作為總結:

- 擁抱深度,成為備考的「超級巨星」
當被社群雜音或自我懷疑分心時,要記住,過去想不通的題目,只因沒靜下心想,才卡住。現在,停下雜訊,讓腦中碰撞出極佳點子——你值得那個「想得更透澈」的時刻。 - 區分淺薄與深度,守護讀書的「重要少數」
腦中響起「再看一則貼文」雜訊時,停下來,告訴自己別落入淺薄工作的圈套。記住,你是專注什麼的總和——別讓分散注意力,偷走你成為專家的那每日稀缺的 4 小時。 - 建構讀書節奏,90 分鐘心流循環
當渴望分心(吃、睡、刷手機)攻擊時,告訴自己:「這是常態,但我不當受害者。」想像榮格的僻靜小屋,或蓋茲的沉思週——你的圖書館角落,就是那塔樓。問:「今天這90分鐘,我在推向極限,還是逃避它?心流在等你,別讓意志力耗盡。」 - 斷開噪音,工匠式選擇你的工具
當你說服自己「朋友在社群很重要」時,反思:這是 80% 時間給不重要外人,還是倒過來,20% 給真正支持你的人?記住,隨意分散注意力,只會讓腦子更累。 - 紀律檢討,轉化深度為持續勝利
當進度卡住時,問:「我是否有專注執行領先指標(深度工作的時數)?」記住,備考不是戰爭,是建構習慣的藝術。每週檢討,不是自責,而是慶祝:「這週每日持續的四小時深度,讓我更靠近那個超級版本的自己。」
現在的每一刻專注,都是讓未來的你,感謝現在專注清晰的自己。—— @re:learning.note
五、Bonus:
以下是我整理的兩項「立即可用」的小工具,你可以下載或自行改編使用:

📌【深度備考】每日檢查表
- 我今天的深度區塊是幾點到幾點?(____)
- 今天最容易被分心的是什麼?(____)
- 我今天最值得肯定的深度行動?(____)
- 明天的深度任務目標是?(____)
📌「淺薄工作」辨識清單
- 一直換筆記顏色?
- 一邊學習一邊滑 Threads?
- 抄筆記很勤但從未主動整合?
- 拿整理來逃避實作?
👉 這些都不是錯,但請留意它們可能是「高品質逃避」。
以上是《深度工作》帶給我的五個啟發與具體實踐。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備考、工作與生活裡,從中發想適合你節奏與目標的版本,把專注這門技術,鑲進自己無限可能的生命裡。
想收到這篇文章對應的【每日檢查表】Notion 版本,歡迎到 Threads / IG 私訊我索取。
若喜歡這篇文章,想留言支持鼓勵,歡迎註冊加入學姊的自習島,讓我陪你一起在這人生路上不孤單。